这五年,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法治味”更浓更醇
法治中国背景下
一场可感可知的重庆实践
从一部部“接地气”的地方政府规章,到一次次“有温度”的执法创新;从一位位企业家“信用越好、检查越少、无事不扰”的法治获得感,到一个个市民“矛盾不出村(社区)”的基层治理样本——重庆正以法治为笔,书写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答卷。“十四五”期间,这座城市的法治底色愈发鲜明,法治中国的“重庆味”更浓更醇。
10月11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四五”时期重庆司法行政高质量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司法局用一组数据概括法治建设的“重庆答卷”,以及3000万重庆人的法治获得感。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命名数量位居西部第1,“百城法治政府建设评估”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10,法治日益成为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软实力、核心竞争力。
搭建民意“直通车”,组织律师参与立法建言、政策论证2万多件,个人信息保护、严禁大数据杀熟等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得到采纳。
全市调解协议履行率达99.93%,群众真正体会到了“协议不落空、公道在身边”的获得感……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法治故事。
“这五年,我们协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市任务落实,法治体系更健全、法护发展更有力、法促善治更规范、法惠民心更暖心、法创平安更坚实、法助开放更扎实。”重庆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种及灵介绍的情况表明,过去五年,重庆以系统性改革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将法治中国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重庆实践,为新时代市域法治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
立法不是“独角戏”
而是“众人事”
法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人民群众可感可知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超大城市治理的难点,在于既要统筹全局,又要回应“家门口的诉求”。重庆的立法智慧在于,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立法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创制性立法。
五年间,重庆立法跑出加速度,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助力高效能治理。重庆在全国率先出台智能网联汽车、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规章,推动前沿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助力打造“重庆制造”金名片。
重庆立法直击民生痛点,围绕“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领域,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医保基金监管等规章,解决出行难,管好救命钱,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出台数字化城运中心建设、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法规规章,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

组织听取立法意见建议
重庆还让最接地气的“金点子”搭上“立法直通车”,21个市政府立法联系点、200多个立法信息采集点扎根街道社区、企业机构,听群众心声、解企业急困,社区网格员、快递小哥都成了立法信息员。比如,过去老旧小区电梯故障的维修责任“踢皮球”、人员受困救援慢,成了不少居民的“心头愁”。重庆市通过立法联系点收集到上百条相关诉求后,将电梯安全管理办法纳入修法计划,最终用制度明确了维修责任划分、救援响应时限,让居民乘梯更安心。
立法好不好,执行见真章。重庆在全国首创政府立法效果评议机制,让法规不沉睡,每次修法前都及时“回头看”,形成“评估—反馈—修改”闭环机制。
“综合查一次”让企业轻装上阵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经济就是预期经济。营商环境越好,企业信心、市场预期就越稳。9月20日,《重庆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办法》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省级政府规章,明确“谁来查、查什么、怎么查”,为的正是从源头上遏制行政检查的随意性。

执法人员走进企业开展“综合查一次”
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重庆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增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安全感和投资信心。
企业干扰的“减”与监管效能的“加”,是规范涉企检查的应有之义。重庆聚焦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难题。
“7+1”综合执法队伍格局的构建,破解行政执法“九龙治水”难题;全市1031个镇街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同时利用数字赋能,有效精简40%办案环节、压缩50%办案时间,有效压减基层多头检查40%以上。
更具突破性的是“信用+执法”的深度融合。“信用”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规范企业的标尺,初步实现“信用越好、检查越少”。重庆还在全国首创“企业码”“执法码”“两码互核”模式,让企业有权对违规检查说“不”。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法治“底气”。
“大调解”解民愁
把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人民调解,调的是民心、解的是民忧。五年来,重庆市共建成1.3万个人民调解组织,组织5.7万名调解员,全市调解协议履行率达99.93%,群众真正体会到了“协议不落空、公道在身边”的获得感。这组数据也印证了重庆作为全国唯一“大调解”体系改革试点省市的治理能效。

组织调解婚姻家庭纠纷
超大城市里的“小矛盾”若不及时化解,也有可能变成“大问题”。重庆的解法是让调解力量扎根基层,在小区、村组、网格、楼栋广泛建立调解小组,通过主动排查、群众申请等方式,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老马工作室”“老杨讲理堂”“小巷茶评会”等调解品牌扎根巴渝大地。截至目前,全市1.1万个村(社区)设置调解小组6.5万个,村居、镇街调委会就地调解矛盾210.6万件。

开展“重庆调解在线”数字应用操作培训
此外,数字赋能为调解工作提质增效。“重庆调解在线”应用的开发上线,为群众提供线上调解服务,自动生成调解协议。自上线以来,线上办结纠纷64.3万件,调解效率提升50%以上。线下扎根、线上提速,“大调解”体系让调解惠民落到实处。
兜底性法律援助应援尽援
律师队伍服务做深做实
法律援助是“法惠民生”的重要举措,目标是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获得必要法律服务。2025年1月,《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正式施行。更广的法律援助范围、更简化申请程序,也意味着有更多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法律服务申请能得到响应。

向群众宣传法律援助相关惠民政策
全市建立4500余人的法律援助人员库,按专业特长指派律师;法律援助“零门槛”,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实行“免审即援”;“渝快办”平台线上授权,申请审批1日即达。五年来,重庆持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受理案件量年均增长5.16%。“法援惠民生”真正落到了实处。
五年来,重庆律师行业坚持党建统领,实现了量和质的“双提升”。主动服务发展,组建服务团精准对接数千企业,筑牢合规基石,护航“走出去”;倾力服务民生,开展法律帮扶,年均为群众维权挽损上亿元,建言献策获采纳;积极维护稳定,参与基层治理,处理大量信访与案件,以专业精神守护公平正义,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
依法行政、公平正义在身边
行政复议是化解行政争议的重要渠道,是让群众有地方说理、行政部门知错就改,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依法行政、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近期,重庆发布了2025年度行政复议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十大典型案例,以行政复议监督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彰显了重庆在畅通群众依法维权渠道、化解行政争议、监督依法行政方面的力度与决心。

“行政复议接件直通车”接件点
行政复议“惠企便民”联系点设在了区县政务服务大厅、企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行政复议更加方便快捷;“重庆掌上复议”应用,实现2至3分钟线上提交行政复议申请;“开门办案”,在线办理、进度查询“一网通办”;引入专业力量,重大案件邀请有关专家提出专业性意见;创新办理涉企行政争议案件,实行全案快办、疑案专办、要案督办;以有力监督,倒逼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错就纠。
五年来,重庆市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5万余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3400余件,近九成案件实现了案结事了。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彰显,既保障了法律法规正确实施,也让群众在每一个行政复议案件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庆实践让“法治中国”蓝图
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一体推进法治重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法治自觉,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办事成为常态,全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推动了法律实践与超大城市治理、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为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市,2025年4月,重庆部署实施党建统领全面依法治市提升“六大行动”,系统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涉外法治集成改革,打造新时代市域法治建设新范例,以良法善治护航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这既是对“十四五”时期重庆法治建设成效的客观总结,更是对未来重庆法治建设的深切期待。

监所民警进校园开展法治宣传
法治在重庆,是群众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是立法回应民意、执法刚柔并济、调解扎根基层、普法守法的自觉行动……自2013年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被提出,重庆用实践,让“法治中国”的蓝图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深深将法治底色融入重庆城市肌理的治理基因,更是呵护重庆企业发展、守护重庆人幸福安全的稳固根基。
法治的味道,也是城市的温度。当3000万重庆人共同信仰法治、践行法治,这座城市的“法治味道”,必将历久弥香。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黄龙路4号 电话:023-67086186 邮编:401147
办公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2:30,14:0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 主办单位:重庆市司法局
网站标识码: 5000000040 ICP备案编号:渝ICP备17014143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5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