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巧解千千结
近年来,重庆市南岸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运用人民调解的工作方法,在持续深化访调、警调、诉调“三调合一”工作的基础上,拓展复调对接、援调对接机制,形成“五调合一”工作新格局,助力人民调解员当好基层矛盾纠纷“解铃人”,绘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好“枫”景。
▲人民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
实现“一站式”化解矛盾
“过去,基层存在治安报警多、法律诉讼多、信访矛盾多的‘三多’现象,矛盾纠纷在社区、镇街、部门之间打转,化解效率低。”南岸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南岸区委政法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动各部门多跨协同,各司法所靠前一线,积极做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这一“解铃工作”,探索警调对接、访调对接、诉调对接的“三调合一”机制,用“一根针”连起社区网格、基层派出所、法院诉前调解中心、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等“多条线”,实现各类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和调解。
“三调合一”机制的运行,正是南岸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岸模式。目前,南岸区15个镇街已建成18个“一站式”调解中心,成为了纠纷化解的“主阵地”,57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成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解铃人”。
延伸调解“专业触角”
随着基层群众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南岸区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在行业、专业领域的重要作用,深化“三调合一”机制,在重点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提升了调解工作的专业性。
针对劳动纠纷频发问题,南岸区司法局与区人力社保局联动建立了“劳动纠纷一站式联处中心”,创新“多、快、好、省”的劳动纠纷化解法,整合各方资源,简化流程手续,破解劳动纠纷当事人多头跑、耗时长、对话难、成本高的问题,客观提升了劳动关系和谐度。该中心自成立以来,调解和解4116件,其中司法确认1695件。案件处理平均时长缩短至6天,维权时长缩短90%。
此外,南岸区司法局还与区住房城乡建委联动建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就地化解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纠纷。近一年来,物业调委会通过调解为2323户居民解决了问题。
截至目前,南岸区共成立1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将调解机制从镇街延伸至部门,有效化解了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
线上“解铃”高效解决纠纷
“多亏你们赶过来调解,不然我们今天估计要在这儿吵一天了。”南岸区某处工地上,一名汗流浃背的工人真切地感谢道。
这是发生在南岸区某施工现场的劳动纠纷,双方当事人在现场争执不下,眼看着情况一发不可收拾,调解中心接到电话后,调解员火速赶往工地现场“解铃”。调解员运用“重庆调解在线”办案端,录入案件相关情况,现场查询相关法律依据,一键生成了调解协议,向双方当事人作了解读后,双方当事人认可签字,矛盾就此消弭,从接到电话到签署协议仅用了半小时。
南岸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重庆调解在线”系统应用以来,打破了线下空间的限制,调解员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利用数字技术随时开展“解铃工作”,省时省力省心。在遇见突发情况赶往现场调解时,也不再需要将当事人带往调解中心进行流程确认,现场就实现了调解全流程服务。
升级打造“五调合一”机制
为实现矛盾多元化解,南岸区司法局升级“三调合一”机制,在复调对接、援调对接上下苦功夫,探索打造“五调合一”新机制,实现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多跨协同。
南岸区司法局积极推进行政复议与人民调解对接联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率先成立区行政争议调解委员会,设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室,选聘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及专业律师等作为调解员,化解疑难争议案件,节约司法资源。同时,在全区15个基层司法所和法律援助中心设立行政复议受理窗口,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行政复议网上申请“不打烊”。2024年以来,全区共调解行政复议案件137件,调解后达成和解协议并撤回行政复议申请28件。
与此同时,针对群众矛盾纠纷化解中普遍存在的“法律程序繁琐、调解资源分散”问题,区司法局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援调对接”机制,推行“调解优先、法援兜底”模式。通过将适宜案件关口前移、优先导入诉前调解,成功则及时引导司法确认以赋予强制执行力;失败则由法律援助无缝衔接,快速转入诉讼或仲裁程序,从而实现纠纷解决的闭环处理,有效提升了化解效率与群众满意度。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黄龙路4号 电话:023-67086186 邮编:401147
办公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2:30,14:0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 主办单位:重庆市司法局
网站标识码: 5000000040 ICP备案编号:渝ICP备17014143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