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市教育矫治局> 工作动态

“管教医”一体化创新推进“四大融合”

--

日期:2025-03-07

近年来,随着戒毒人员结构变化,病残戒毒人员数量增加,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主动求变,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推进机制、警力、流程、数字“四大融合”,将管理、教育、医疗工作深度融入日常,为戒毒工作注入全新活力,显著提升了病残收治能力、安全保障水平、医疗救护能力以及教育戒治质效。


  创新机制 协同推进戒毒工作


  机制融合是“管教医”融合体系的核心支撑。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构建了“党委领导、所政牵头、大队主责、医教配合”的领导决策协同机制。局、所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深入探讨一体化发展中的难题,遇到重大事项,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

  同时,将“管教医”工作与安全排查、研判等基础制度深度融合,各层级常态化开展安全排查与督导,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排除。此外,建立联动融合处突机制,戒毒场所“管教医”部门定期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联合演练,面对安全隐患或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协同处置,全力维护场所的安全稳定。

  在这一机制下,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曾通过多方紧密配合,成功抢救了一名因药物过敏休克、生命垂危的戒毒人员。一日,戒毒人员徐某服药后身体不适,民警发现异常后迅速带其前往医务室接受治疗。检查过程中,徐某病情急剧恶化,出现烦躁、寒颤、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医生初步判断为过敏性休克。情况危急,民警一边紧急处置,一边上报值班所领导并请求外诊。不到5分钟,救护车就位,并迅速驶向医院,民警途中还提前联系医院急诊科做好准备。到达医院后,经急诊科医生抢救,徐某顺利脱离危险。


  警力下沉 夯实基层戒毒力量


  警力融合为“管教医”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秉持“做精机关、做强基层”的理念,大力推进场所机关“大科(室)”改革,精简机关科室,促使更多警力下沉至基层大队,并明确了管人大队的警力配备标准。

  在专技民警融入大队方面,所内推行驻队诊疗模式,实现“一队一医、分组分片、轮值轮换、包干包责”,全系统新收大队均设立了医生驻诊点,部分场所还实现新收大队医生夜间驻队值班。同时,加强大队兼职心理咨询警力建设,每个大队至少配备2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矫治中心实行咨询师包队责任制,全方位守护戒毒人员心理健康。

  为提升民警专业素质,全系统建立了以“管教医”为核心内容的大练兵长效机制,重点开展执法执勤、应急处置等实战练兵活动。截至2024年底,全系统民警急救培训参与率达100%,大队超50%民警获得急救员资质证书。

  南岸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首创医生送诊服务制,推行“1+2”戒治医疗模式,不仅坚持包队管理责任制和医护巡诊随访制,形成从诊断到治疗的闭环诊疗体系,还建立了病患研判制度和专科联盟,对重点病人实行三级综合医疗责任制,全方位守护戒毒人员的健康。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则围绕“三基建设”和“实战大练兵”要求,建立以政治素养、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为重点的双向教育培训机制,定期邀请医疗专家来所开展培训,强化“教、学、练、战、考”一体推进,促使管教民警掌握医疗、急救常识,民警医生掌握管教业务知识,在教育矫治、执法管理、疾病治疗、应急处理和救治上实现“警医”深度融合,“三懂四会五能”的“管教医”一体化复合型民警队伍综合效能逐步显现。


  优化流程 提升戒毒戒治质量


  流程融合让“管教医”工作迈向规范化、精细化。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紧紧围绕大队这一关键环节,强化“‘管教医’融入大队日常管理全流程、全环节”的理念,制定了《强制隔离戒毒所大队值班一日管理流程》和《大队一日“管教医”操作规范》,对戒毒人员一天的“管教医”工作流程进行全面规范,形成清晰的民警职责清单,推动民警高效履职。

  在大队网格管理层面,大力推进融合举措,将教育、医疗等部门职责有机整合,打破以往教育、医疗工作的“大锅饭”模式,实现管理、教育与医疗工作的无缝对接。

  在重点人员教育转化上,统一制定风险等级标准,针对重点人员成立多部门联合的教转专班,制定个性化综合方案开展攻坚。对病残戒毒人员实行“三色”金字塔预警模式,建立专档专人管理,确保病员监测、病情知晓、疾病诊治均达100%。在日常管理中,协同推进戒毒人员的教育、饮食、服药、康复训练等各项工作,从多维度给予戒毒人员关怀,提升戒治效能。

  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拓展,打造具有场所特色及辨识度的“脱毒病残专区”,配备标准化病房、病床以及智能呼叫系统等医疗设施设备,集中管理全所重点重危病患戒毒人员,对生理脱毒期戒毒人员实现病员式管理。科学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划片医生、管教民警“双岗”工作责任制,实现源头管理科学化与日常管理精细化。同时,严格遵循“一人一方案”要求,针对病残专区收治对象特殊性,建立病患“六项清单”,落实一人一处方、一病例一方案,创新开展中医药戒毒课题研究及临床试验,对戒毒人员稽延性症状辨证施治,临床效果显著。


  数字赋能 开启智慧戒毒新篇


  数字融合为“管教医”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力。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建成了涵盖“管教医”业务流程和数据的融合数字平台,实现戒毒管理执法、教育矫正、生活卫生、戒毒医疗等核心业务的网上可视化管理与办理。所、队两级安全排查、离所就医审批、诊断评估等工作全部实现网上运行和信息数据互通共享。

  自主研发的大队“管教医”一日流程数字化运用系统,以大队值班流程为节点,梳理运用场景,明确功能需求,充分发挥系统提示、记录、报警、监督作用,实现值班管理全程网上留痕、可回溯。同时,实现戒毒人员信息数据一键融通,以个人为单位融合各业务板块数据,形成电子档案,做到“一表统揽”,为教育矫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开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一件事”,接入市、区县、镇街三级治理中心,为戒毒人员(出所后为社区康复人员)出所衔接通知转介、后续延伸服务打下基础。

  聚焦数字戒毒新方向,重庆市教育矫治局还与中国移动重庆公司共同成立“智慧戒毒”联合创新实验室,探索研究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在戒毒业务管理、戒毒医疗、智慧监管、社戒社康、数据安全等方面与数字戒毒技术的融合,对戒毒人员的行为规律、治疗效果、矫正成效等进行分析,为优化管理、医疗和矫正提供科学依据。


  协同发力 戒毒成效显著提升


  推行“管教医”四大体系融合以来,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成果丰硕。病残收治能力显著提升,大队的机构设置、功能布局和警力配置更具针对性,病残戒毒人员做到应收尽收,获得国家禁毒办全国会议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进行示范推广。

  安全保障水平大幅跃升,完善的综合性安全稳定制度机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戒毒场所管教秩序明显改善,戒毒人员违规违纪发生率大幅下降。医疗救护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建立了艾滋病、传染病、普通病残等专管所,7个戒毒所医疗中心全部建成一级综合医院,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管理格局。市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搭建一级远程平台,各场所与10家医联体单位紧密合作,社会医院医务人员积极参与驻所帮扶,提升了诊治水平,还打造了特色课题,中药协定方“调中益气汤”获得国家专利,与重庆市中医院共建的中医药戒毒研究中心开拓了医疗救治新路径。教育戒治成效突出,完善“中心、大队、分队”三级心理矫治工作体系,落实三级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常态化开展心理巡诊。聚焦重点人员教育转化,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实现全流程网上操作与监督统计。“管教医”融合发展、“戒毒人员个别教育体系建设”2个项目入选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戒治优势项目,有力推动了所内教育戒治的科学化、专业化进程。


  2025年,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将持续深化与升级“管教医”融合体系,以完善形成“领导体制融合、机构职能融合、功能布局融合、制度规范融合、运行机制融合、数字平台融合”七大融合体系为目标,致力于形成一套科学理论体系、一个完善工作意见、一套科学制度规范、一个高效数字平台以及一本高质量案例集,为推动戒毒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