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市教育矫治局> 工作动态

2022年重庆市教育矫治局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

日期:2023-01-06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重庆市教育矫治局坚决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选派多名精兵强将驻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伐,着眼帮扶要求,用助农惠农“小故事”,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从简单输血到精准造血

武隆,因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而闻名,但是辖区内特有的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 特别是白石村所在的后坪乡,更是武隆最偏远的乡镇,属于市级深度贫困乡。虽然白石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修公路、通自来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一户一策开展精准帮扶活动,贫困村帽子成功摘掉,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但“贫已脱、富未致”,实现乡村振兴蓝图依然任重道远。全村373户1406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属于一不小心就会返贫的重点关注人群。群众的日子到底过得怎么样,具体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务工需求,能不能发展产业增收?重点是如何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

▲后坪乡白石村第一书记黄宏


如何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立足实际为白石村后续发展持续“造血”。2021年,重庆市教育矫治局定点联系帮扶白石村,并选派政法战线上的转业老兵黄宏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聚村头、下地头,听民意、察民情、集民智,为白石村“量体裁衣”规划特色产业,先后投入资金20万元,帮助白石村硬化了“致富路”;组织群众多次外出开展市场考察,加强技术学习,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多元化蔬果种植道路上来,利用“九个山嫂”生态农业合作社,“心田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动发展,因地制宜精准种植,持续推进了800亩林果、800亩高山蔬菜,成为周边地区有名的“菜篮子”。

今年疫情期间,通过电商平台“百食山鲜山货”“后山里”832平台现实农副产品线上销售,全村产业扶贫收益突破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白石村的“金秋梨”“傻萝卜、“贝贝南瓜”等特色蔬果走进了城里的餐桌,用响当当的“菜篮子”让村民收获满当当的“钱袋子”,真正让符合村庄实际的产业成为壮大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增长点,为白石村持续“造血”提供不竭动力。2021年,白石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 “重庆市卫生村” 等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2022年白石村成功创建基层党建示范村。


乡村振兴 关键是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这是武隆区平桥镇乌杨村第一书记,西山坪教育矫治所高级警长徐晓钟的帮扶关键词。刚到乌杨村,徐晓钟就深知,水、电、路等简陋的基础设施是制约乌杨村整体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他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自2021年驻村以来,在原有水、电、路建设的基础上,又积极与村“两委”共同争取到3公里的道路硬化资金111万元,用于改造乌杨村村民的入户路。目前,乌杨村各户已实现户户通公路、“出门不粘泥”。农副产品,瓜果蔬菜都通过这些道路走向城市,走向餐桌。

▲2平桥镇乌杨村第一书记徐晓钟


乌杨村蚕桑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驻村期间,徐晓钟与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在原有的蚕桑产业基础上,继续延伸该产业链,健全全村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实现产业增收。在徐晓钟带领下,4名党员带头流转土地80余亩,带动脱贫户30余户、一般农户12户,组团建成蚕桑产业示范点,养蚕320余张,实现年收入64万余元;积极助推大户联动利益共享,全村已有6户大户定向带动一般户11户,种植桑树100余亩、养蚕400余张,实现产值80余万元;该村与宏美达有限责任公司已“联姻”,集体流转土地600余亩发展蚕桑产业,辐射带动3个村民小组28户农户,有效带动项目区农户51户214人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投产后将实现年养蚕1800张,产值360万元。现在,乌杨村一年一亩桑可养蚕4.5张,一亩桑地养蚕保底收入6000元以上,桑树下种青菜头、南瓜可使每亩增收1500元。蚕桑产业生态科技示范园达产后能实现年养蚕2600张,产值400万元,占武隆区蚕桑产量的40%,有效带动项目区该地农户65户226人实现户均增收6.15万元,蚕桑产业已经成为该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产业的振兴离不开帮扶资金的落实。根据市委政法委乡村振兴年度帮扶资金计划,市教育矫治局积极向帮扶集团上交对口沧沟乡帮扶资金50万元,统筹支持武隆区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乡村建设行动,建设沧沟乡美丽宜居村庄。并结合2021年对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平桥镇乌杨村、文复乡铜锣村、文复乡兴隆村等4个派驻村实地调研情况,市教育矫治局确定了武隆区6个对口帮扶乡村振兴项目,支持资金54万元。每个帮扶项目的发展前景、经费预算、建设方案等内容,进行了逐一论证,帮扶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派驻村帮扶资金、项目、人员“三到位”。扎实做好帮扶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管工作,确保每一笔帮扶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多渠道消费帮扶 切实助农增

助农增收,是振兴乡村经济的最好注脚。2022年初,市教育矫正局就根据政法委扶贫集团的安排,精心制定任务分解到单位,并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巩固脱贫、消费帮扶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

多渠道开展消费帮扶工作。帮助培育打造武隆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电商,完善物流体系,借助832平台、后山里、汇满源电商平台等各种线上线下平台,开展武隆区产业、产品展示展销,拓宽农产品市场。多渠道开展消费帮扶,各成员单位食堂留足预算份额采购,各级工会使用工会经费采购,单位职工“以购代帮”消费。积极组织参加武隆区及沧沟乡乡村旅游节会,利用社会力量采购或帮助销售农特产品。全年实际消费帮扶178万元,提前、超额完成助销任务。按照完成比率排名,全系统位居25个成员单位的第二名,受到通报表扬。

▲文复乡兴隆村第一书记余小燕


提起消费帮扶,文复乡兴隆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余小燕深有感触。2021年9月的一个清晨,电话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他。“余书记,听说猪瘟已经传到重庆,我们的猪会不会被活埋?能不能尽快想办法帮我们卖出去?”兴隆村,位于文复乡中部,全村辖区面积21.4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深丘,缺水少土,农业主要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习惯,这既是改善生活的一大途径,也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让兴隆村的养猪大户都寝食难安。因为一旦自家的猪染上猪瘟,所有的猪都会全部被处理,不仅损失惨重,还血本无归,这对普通农户来说将是重重的打击。

情况紧急,容不得过多犹豫和思考,余小燕只能马上行动起来,将这项任务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一边安慰着养猪村民,一边安排人对全村要出售生猪的农户进行摸底。而他自己也驾驶着被村民戏称为“书记座驾”的“破车”开启了一次特殊的猪肉销售之旅。

当余小燕在网上查询并了解了生猪从集中出栏到集中宰杀及运输的整个流程和各类手续后,便开始寻找销售渠道。此时,余小燕灵机一动想到了自己的原单位——重庆市万州教育矫治所(以下简称“万州所”)。于是余小燕立即联系了万州所,并将兴隆村的情况向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很快他便收到了万州所的回复。万州所党委书记、所长彭兴文当即表示将全力支持 。有了原单位的帮助,余小燕如释重负,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得到彭兴文所长的指示后,余小燕又立即联系养殖户、调研市场价格、统计出栏生猪。在余小燕的协调下,兴 隆村所有驻村干部、村干部全部积极行动起来,当年余小燕不仅为驻村生猪消费帮扶8万多元,还有为驻村手工苕粉、土鸡土鸭土鸡蛋,支持康养休闲第三第四产业近5万元。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靠人

人是一切生产力的根本,乡村振兴更是如此。为缓解农产品销售供需矛盾,开展扶贫点调研工作,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促进消费帮扶有序进行。

局党委书记唐贵发来了,他多次带着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乌杨村察看养蚕基地发展情况;他带着全局干警的爱心来到孤寡老人身边;带着在武隆大地上洒满辛勤汗水的第一书记们一起,为断头路现场办公,想办法筹资金解决最后的“肠梗阻”。

局党委副书记、政委余健华也带着调研组来了。他带着调研组对战斗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关怀来了,带着对4个定点帮扶的捐款和设备来了。和当地党委政府一起,深入武隆区对口帮扶乡镇村社实地调研,组织召开消费帮扶工作座谈会,深入了解“一乡四村”的实际需求,破解消费帮扶工作难题,帮助派驻村协调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文复乡铜锣村第一书记姜海峰


党委领导多次对对口帮扶乡村实地考察调研,深切关怀让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力量。今年夏天重庆遭遇罕见的高温大旱,教育矫治局对口帮扶的乡村面临生活用水严重告急。群众没有遇到过的难题,帮扶干部也没有经历过。姜海峰是重庆嘉陵教育矫治所的七大队政治教导员,2021年被派驻到武隆区文复苗族土家族乡铜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而这个夏天,他和村民的主要任务,就是找水并解决用水的燃眉之急。除了向区里争取送水车送水,姜海峰和村里的干部、村民一起翻山越岭,踏遍了数年无人问津的山沟和灌木,发现5处好水源,能及时引回水池的2处,架设引水管5公里,有效缓解送水压力。

在支持应对高温抗旱,最大限度地减轻影响和损失,保障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重庆市教育矫治局向后坪乡白石村油盆坳大坡蓄水池维修、文复乡铜锣村过渡引水池建设、文复乡兴隆村租赁送水车等5个帮扶项目,协调抗旱帮扶资金15万元,支持帮扶村抗旱设施的维护或租赁。在大家一致努力中,森林覆盖率高达90%武隆没有出现过一次火灾,这对吹口气都有可能燃起来的重庆夏天是多么得不容易啊。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接下来,重庆市教育矫治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部署,彰显政法系统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全面振兴目标贡献出实实在在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