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市教育矫治局> 警苑心语

未戒所案例入选最高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

--

日期:2025-07-07

近日,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运用非遗戒毒项目教育矫治未成年戒毒人员》案例入选最高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该案例创新将叶雕、铜梁舞龙、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未成年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戒毒康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未戒所联合重庆市民盟、慈善总会成立“非遗戒毒·匠心筑梦”工作室,携手高校师资与社会志愿者构建教育矩阵。经科学评估,精选叶雕(纾解情绪、培养专注力)、铜梁舞龙(提升体适能、优化心理功能)、皮影戏(促进情感表达与自我反思)三大非遗项目,组建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构成的专业教研团队,通过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实现文化传承与戒毒矫治的深度融合。


在叶雕课程中,未戒所创新设计“初阶认知—中阶技能—高阶创作”三阶教学体系,帮助学员从掌握基础技法到独立完成艺术创作。铜梁舞龙课程以每周3次、每次90分钟的高强度团队训练为特色,8至10人编队通过《龙战毒魔》等禁毒主题表演,将舞龙动作与戒毒历程巧妙结合。皮影戏则聚焦真实案例改编,如将解戒人员创业故事搬上舞台,增强禁毒宣教的感染力。


项目实施以来,未成年戒毒人员认知功能、情绪调节能力显著提升,焦虑抑郁水平下降,复吸风险降低,家庭关系改善。戒毒人员小李获叶雕技艺认证后入职特殊教育学校,解戒人员韩某开设叶雕培训工作室,实现从“受助者”到“传承者”的转变。


2024年,未戒所《非遗之光,照亮未成年戒毒者的重生之路》案例获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促进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未成年戒毒人员王某的叶雕作品《脉搏》亮相联合国麻醉品委员会会议主题展览;2025年,戒毒人员赵某叶雕作品再获海峡两岸国文奖二等奖,形成“教育—康复—就业—传承”的完整闭环。


针对非遗传承与教育矫治的融合难题,未戒所建立“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社会联动”资源整合机制,与文旅、教育部门合作破解教学难题;通过个性化学习计划、积分奖励制度激发学员持续性;构建“心理—行为—技能”多维度评估体系,设立非遗电商职业技能考评中心,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筑牢根基。


未戒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非遗项目与戒毒矫治的创新实践,让更多未成年戒毒人员在传统文化浸润中重获新生,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