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监狱系统“忠诚践初心”系列报道①女子监狱郑润:“郑”地有声 “润”物无声
在培育新人方面,她严管厚爱,润物无声;在抓工作落实上,她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为何说她“郑”地有声?她说,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任何工作要做好,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必须有帮手,带好了团队培育了新人,工作才能彻底落实,就像“郑”字有了提手旁,“郑”地有声才能真正“掷地有声”!
她,是重庆市女子监狱一监区党支部副书记、教导员郑润。从警12年来,她一直扎根监管改造一线,一钻到底的韧劲和勇于创新的闯劲让她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精业务懂管理的“多面手”。
自己先做好,再去要求别人
在工作上,她是严谨的,一丝不苟。每次与罪犯息息相关的计分考核、分级处遇等制度有了新的调整,郑润都会第一时间吃透、搞懂。她办公桌上的各种文件中,除了密密麻麻的记号外,还有对重要点的梳理和注解。
自己彻底搞懂后,她再用通俗的语言给监区民警讲解、普及,让大家必须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便于清晰地传达给罪犯。有的民警没搞懂,她仍会一遍遍讲解、剖析,绝不允许她们稀里糊涂。“自己都没搞清楚,怎么可能给罪犯讲得清楚?”。
就这样,郑润一直秉持着“在给别人指路时,自己先走出一条路”的原则,用实际行动给身边的民警做好示范和榜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郑教,罪犯张某最近老是跟其他罪犯争吵,啷个办?”
“润姐,这件事罪犯李某不承认自己违规,该怎么处理?”
……
作为一名监区教导员,郑润只要有空,身边经常会被年轻民警围绕,请教各种各样的问题。每次,她都会不厌其烦地指导、讲解,更多的时候,则是亲自带着民警去解决一件事,并教会她们办好一类事。
51岁的罪犯张某,因寻衅滋事罪入狱,原本改造比较积极,但在一次家属探监后,情绪波动很大,还屡屡违规扣分。年轻民警周国燕多次对她进行个别教育,效果仍不明显。
“要想打开罪犯的心结,首先要找到症结。”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郑润带着周国燕找家属侧面了解情况。原来,张某的女儿原本答应与父亲一起前来探监,却始终没有露面。这让张某觉得女儿嫌弃、憎恶自己,从而备受打击,消极改造。
“一番把脉问诊后,郑教便指导我对’症‘下药。”民警周国燕说,郑教一方面带着她积极协调家属来狱开展亲情帮教,另一方面,一起对张某进行心理安抚和正面引导。很快,张某走出阴霾,积极配合改造。出狱后,她给监区送来了一面锦旗表达感谢,还特别题上“誓为良民”几个字,立下重新做人的决心。
周国燕每次回想这件事,都颇为感慨:“得遇良师,何其有幸!”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监区,逢年过节,罪犯们最容易情绪波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不少年轻民警又来找郑润讨教集中教育的“锦囊妙计”。
“哪有什么妙计?我们主打一个真心实意!”“六一”儿童节当天,郑润在一监区值班室用广播上了一堂罪犯集中教育的示范课。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作为母亲,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你们也许会有遗憾,也许会有悔恨……如果你们觉得一纸书信、一通电话无法表达对孩子的思念,那就将思念转化为积极改造的动力,争取早日回到孩子身边,真正担负起母亲的责任……”
在集中教育中,她用“母亲”这个角色跟大家共情,也分享了自己因为工作经常无法陪伴在女儿身边,只能靠一张张小纸条相互交流、鼓励的故事。
这场特别的集中教育,听哭了很多罪犯,也触动了她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们纷纷对管教民警表示,自己以后一定会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回归社会。
“师父,这堂集中教育课效果真好!”徒弟莫丛瑞对师父郑润钦佩不已。从那以后,她在对罪犯进行集中教育时,常常回想起这堂课的情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抵如此!
青蓝结对,帮助年轻民警快速成长
郑润坦言,自己初入监区时,也是前辈、师父们手把手带出来的。为了更好延续这一传统,郑润创新构建了“青蓝结对”传帮带模式,建立新老民警拜师对接共学机制,从执法管理、教育改造、安全治理、应急处置、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开展互学、共学,促进新老民警共同进步。为了确保传帮带效果,郑润还会对民警进行严格的警务技能考核,考核不达标者,必须“复读”重考,直到达标为止。
作为女子监狱的民警,郑润和同事身上都承载了太多的重担,罪犯负面的情绪影响、监区管理工作的压力、家人日常陪伴的缺位,都是绕不开的痛点。
阅尽千帆,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
“心若向阳,目之所及皆为光。”郑润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唯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难做的事必须有人去做,难走的路必须有人去走,“我责无旁贷,也义无反顾”。
从警12年,郑润用开朗乐观的心态,昂扬独立的精神,深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坚守,无私奉献。她也用实际行动给监区年轻民警们诠释了什么叫“女警力量”。